第165章 初见谢铁力(1/2)
等到他全篇念完以后,众人才回过神来,有人发现了个盲点,“不对,作者署名是联合创作的,另外一位是谁?”
“对对对,另外一位的名字听着也耳熟。”
王青山绷不住了,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开口:“洪晓宇教授你们都不认识?”
“你是说?”
“上海寄出的信件,旅行者二号的轨道参数,你们还联想不到吗?”
王青山叹了口气,作为科幻杂志社的编辑,怎么能不认识洪晓宇洪教授呢。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洪教授?”
“真的是洪教授?”
“我就说,青禾同志怎么会对科学航天方面的理论这么了解,飞行器的设定写的太专业了,旅行者二号的轨道参数看着也不像是编的,没想到都是真的。”
“太强了,我就说青禾同志怎么会转型写科幻,原来是有洪教授在身边指导,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种作家+科学家联合创作的模式。”
王青山想到了同在上影厂的王阳,之前自己给他提过一嘴杂志社目前很缺稿,难道是他给青禾同志建议的?
要不然他想不通,青禾同志怎么会搞起科幻文学创作了。
“稍等我一会儿,我去找主编看看。”王青山等不及走程序提交上去,于是带着手稿就敲响了主编办公室的大门。
“进。”
王青山将手稿放在了他的桌上,略带着些激动的神色说道:“杨主编,你看看这篇稿子。”
杨晓接过稿子,看了看神色有些激动的王青山,笑道:“王编,你也算是咱们杂志社的老编辑了,什么稿子能让你这么激动?”
杨晓轻笑了声,这才打开手稿,开始仔细研读。
“嗯,确实算得上是篇好稿子,专业性很强,科学设定也合理,在剧情逻辑严谨的同时,插入了一些科普知识,但是也没必要让你这么激动吧?”
杨晓看的很快,这是她作为科普刊物主编的专业性,虽然她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但是转行文艺出版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这让她在兼顾审稿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辨别小说中的专业性,毕竟科普读物,不光要有文学的趣味性,也要有科普刊物的严谨。
她就是那种伟人曾经说过的: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的典型代表。
她端起桌上刚泡好的重庆沱茶,这是她的最爱,陪她熬过了无数个审稿的夜晚。
看到最后一页之后,她才看到了作者的署名,与其他编辑不同的是,吸引她注意的并不是青禾,而是洪晓宇。
“这封稿子是从哪里投出来的?”她抬起头,眼神中有些惊奇。
“杨主编,你没猜错,就是上海天文台的洪晓宇洪教授。”王青山笑着回应。
“洪教授?怪不得。”杨晓这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那这青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