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卷土从来(1/2)
齐国·临淄城
从上蔡郡跋涉千里,孤身一人的李斯终于到了齐都邯郸,距离目的地曲阜六台山已经很近了,身在临淄城中,李斯感叹道“齐国文风鼎盛,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常聚于此,使得这里的风俗都觉得儒雅许多,又地处极东之地,已经很久没有战争,真是一片乐土啊!如今马上就要去拜访大师荀卿了,可天色已晚,既然到了齐国国都,我得逗留一日,为老师挑件礼物,也感受这临淄城的风土魅力。”
随后李斯找了家很便宜很便宜的一家客栈,安顿了下来,吃了顿饱饭,入夜后开始闲逛起这繁华的大街了,李斯东看看西看看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想要,不是太贵呢还是太贵,逛了半天了,李斯一样东西也没买,正苦恼着,却看见街头拐角处有一老人正在摆地摊,李斯一寻思这摆地摊的货总归会便宜吧,就去看了一下,才发现是卖书的,只有一卷竹简摆在地上,想是都卖完了吧,李斯虽只是小吏,却从小十分爱百~万\小!说,一手字也是在家乡出了名的,一看见书,忍不住就想去看一看。
“老人家,我能先看看你的书吗?”李斯很客气。
“请便吧”老人满头白发白胡子,却是红光满面显得十分精神。
听到答复,李斯捧起一竹简,上面写着两个字《劝学》,李斯好奇的打开了,见上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李斯一读立马就被吸引住了,越看越起劲,一边看还一边自语道“妙啊,真是太好了。”
“这位先生,妙从何来,好在何处啊?”卖书的老人问李斯。
李斯边看边回答“此书立意鲜明,又与先前圣人之作大有不同,真是大学问,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接着,本文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听李斯说完,老人露出微笑,“不错啊,年轻人,还挺有见解的。”
李斯回道“老先生谬赞了,敢问老先生此书如何卖?我从未读过如此不同凡响的书。”
“价值千金。”
“老先生这可难为我了,我本背井离乡来到齐国,欲拜大儒荀卿为师,学习知识,到了临淄想给荀卿买点礼物,都还没买呢,本就没有多少银两,老先生能否宽容在便宜点。”李斯为难的说出了自身的情况。
“此书对年轻人来说价值千金,对识货爱学者分文不取,你拿去看吧,老头子我要收摊了。”老人家说完,收起摊子准备离开。
“这可不行,我也不能白要啊,敢问作者何人啊?”李斯听完更加不解了。
“一个无名之辈,老头子我也不知道,嘿嘿。”
那老人却微笑着起身便走了,李斯手拿着竹简正欲赶上付钱,却追也追不上,看着老人家消失在了尽头,。
“真是个奇怪的老人家。”李斯看着手中的竹简,开心的不得了。
第二天一早李斯便起身离开了临淄城,一路问路赶路,终于在三天后到了曲阜六台山,到了山门前看到牌楼上两个大字“六艺”,“真是个好地方”,李斯进了山门,爬着台阶,看着山间缭绕的云雾自语着。半晌功夫,半山腰的“圣贤堂”三字出现在李斯眼前,终于到了,李斯敲门拜访后,出来一个书童模样的人。
“在下楚国人士,上蔡李斯,前来拜访荀卿前辈,烦劳通报。”李斯说道。
“那个你等一会。”
过了一会儿,书童又回来了,开口说:“师祖问你可曾带礼物看望?”
‘我去,还真的要礼物?我只是想想而已,之前在临淄城又没看到好东西,想起荀老夫子德高望重应该不会追逐世俗之理吧。’想到这李斯也是无奈。“那个真是抱歉来的匆忙,不曾带礼,这是我路途中得到的至宝,里面学问之大,道理至真,实在让李斯为之疯狂,身上只有此书,你交给荀卿一观吧,实在抱歉。”李斯拱手回答。小书童拿着竹简又进去了。
过了好半天,只听见:“那个师祖叫你进去。”小书童出来后叫上李斯一道进去,李斯心想还好没白来一趟,就随着书童走进了圣贤堂,里面是一个大院落,房屋数不胜数,李斯看见前厅有一众学子正席地坐着背书,余音绕梁,绕过前厅,后面院中是一群学子在练武,每个人都荣光满面精神焕发,‘真是个好学之地’李斯正想着呢,书童说道“那个师祖在后山等你,,你一人沿着小道直走上去就是。”
“多谢。”李斯说完又沿着路爬了几步,来到了山头上,只见眼前的山顶之上有一处竹房子,旁边有一处天然巨石平台,下面是悬崖万丈,真是个俊美又险恶的地方。李斯走上前去,竹房上有一匾额上写着《善恶》,他不懂其含义,却见巨石之上端坐一位老人,李斯心想这便是荀卿了吧,于是作揖拱手而拜“在下楚国上蔡人士李斯,因仰慕荀老夫子当代大儒之风,特来此拜访,李斯不才,欲拜为老师,还望夫子收留。”
“这篇《劝学》你从何处得来?”荀子问道。
李斯如实的把经过告诉了荀子,他听完后却说“真是写的狗屁不通,你却奉为神作,真是不知好歹,愚昧至极。”
李斯听完,不开心了,这明明是圣经,愤慨的回答“荀夫子,你虽为当世儒宗,世人敬仰,也不必如此诋毁他人,这篇劝学引经据典,观点独特,文采古朴大气实乃当时神作,李斯虽见识短浅,但依在下看来,这篇大论非绝代大家写不出,就是夫子也不一定就更高明些。”
“哈哈哈,年轻人不畏强权,坚持己身,不错不错,多大了?”荀子笑着说道。
“二十过六”李斯仍然有点生气。
“嗯,你且上前来。”荀子招呼李斯过去,待李斯走上前去一看,顿时一惊,这不正是三天前卖书的老人吗?
“前辈?原来你就是荀卿?可为何又说自己卖的这书不好呢?李斯还要谢前辈赐书之恩呢。”
“几天前,我夜观星象而知,南方将有一人与我结缘,且后会扬名于天下,故拿着自己的著作去临淄等待有缘人,然后发现了你。”荀子神乎其神的说到。
李斯更是惊呆了,“原来夫子便是写《劝学》书之人?果真是当世神人,恳求夫子收我为徒,李斯必会用心苦学,好好侍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