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永不征讨(2/2)
对于大明朝的永不征讨之国,朱厚照自然非常了解,熟记于心,这也是记在大明皇室祖训中的一条重要祖训,他现在作为大明天子,怎么可能不会熟记这些祖训?
在大明朝初年,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明太祖皇帝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国、倭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十五个国家为大明朝永不征讨的国家。
太祖朱元璋听从大臣刘伯温等的建议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当然了,这其中也少不了怕自己的后世子孙穷兵默武的意思在里面。
这其中还包括不少经济因素,因为这十五个国家在大明之时都是属于鸡肋般的存在,不是隔着大海,就是有群山阻隔,征讨起来十分不易,所以在明朝初年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些都是取之无用,得之劳民伤财之地。
即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云渊见到朱厚照点头,接着说道:“皇上,他们才是祸患啊!”
一时激动,云渊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这是他留存在心中最大的秘密。
根据云渊所说,外界对厉王的传闻有许多都是真的,厉王除了与东瀛、也即是倭国有勾结之外,也曾向其它大明的附属国许诺过,他有一日执掌大明,就与这些国家通商,并且不再让他们朝贡。
这些国家自然是喜出望外,他们本就穷的叮当响,虽然每次朝贡都是自己拿出去的少,带回来的多,但是厉王既然承诺不用他们拿出去东西,就能带回更多的东西,他们怎能不答应。
而且这些国家的国王,有许多都是目光短浅之辈,所谓夜郎自大是也,自己搞不明白大明的情况,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全都争抢着与厉王交好。
这其中,也就李朝国王李怿还算是有自知之明,但是他也不过是希望从朱厚照这里得到好处,而不是从厉王那里得到好处罢了。
明朝初年的外部环境,导致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注重点不在沿海一带,而是在与大明有着大量土壤链接的西北地区的胡戎。
由于大明刚刚建国不久,西北边患要比沿海一带这些国家重要,那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事情,远比征讨占领一些鸡肋领地要紧的多。
但是现在,到了朱厚照手里,西北边患已经大为好转,反倒是这些沿海小国,心生贰意,朱厚照觉得太祖皇帝的这个祖训放到现在来看,已经算是有些过时了。
朱厚照心中并不将这十五个国家放在眼里,但是,外部不稳定,对大明的内部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看来自己要对这十五个永不征讨之国敲打一番了。
随后,云渊又断断续续的将他所知道的一一说出,朱厚照在一侧听的有些乏味,这十五个国家捆起来也不如女真的威胁来的大,甚至于连此时的西北胡戎都比这十五个国家的能量大。
但是其它国家可以不管,有一个国家不得不防,那就是东瀛倭国!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