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干戈起(1/2)
三月的魏博镇已然是满眼新绿,果儿难得大发善心,准了虞璇玑一日旬假,让她可以带着绯华出去遛达。所以她一大早就包好了黄粱团子,给绯华上了鞍鞯,翻身上马就往外跑去。
驿馆外贴胡饼的,把灶生得正热,见她出来,大声说「虞监察,来个胡饼啊!今天有夹肉的。」
「好啊!来一钱!」虞璇玑应了一声,胡饼贩子拿张洗净的竹叶包了两块胡饼,麻绳一绕一绑,交给一旁的小女儿,那女孩子奔过去,把胡饼放进绯华腿边鞍袋,顺手接了通宝钱。
按梁律和坊市令,只有各城内的官市才能买卖东西,百姓可在家中设作坊,但不能在坊街上公然买卖。可是市内店铺有限,小民百姓如有急需,要赶到市内又太不方便,因此,百姓直接到作坊中买东西的状况屡见不鲜,脑筋动得快的人,以家为铺的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头来,甚至整条街都卖同样东西的也不是没有,法不治众,就是西京东都的京兆万年等县衙也是防不胜防、禁无可禁,遂默许了这种违律的行为,除了铺肆将座位、摊子、凉棚摆出家门,侵占坊街大街时,出来管一管之外,其他时候也不太理睬。
朝廷中心如此,天高皇帝远的河北更是如此,侵街的铺肆比比皆是,只是魏州毕竟还是个大城,算是有点王法,侵街凉棚出檐下后不可多于三尺,颜色也只能用杂黄,因为要留道给兵卒。
虞璇玑驾着绯华出了坊,正遇上几个认识的魏博小校赶鸭子似地,赶着兵卒出城操练,见得她来,便招了招手「虞监察!」
「辛苦辛苦!」虞璇玑在马上拱了拱手。
小校们也挥手回礼,回头瞠目怒骂小卒「看什么看!看你娘亲吗!」
「她生得出我这么大的儿子吗?」显然是菜鸟的新兵嘟囔着看了虞璇玑一眼。
「喔,原来你不是虞监察的儿子啊!那我就xx你娘亲的xx!」满嘴娘亲的小校对这种不识趣的新兵自然要好好教训一下。
「校官,不要动不动就提我娘亲啊!大家好歹都认识嘛!」
「我还提你娘亲的娘亲!」
虞璇玑一路驰出魏州城外,官道上的榆荚已经长得很大,叶子也更茂密了些,今日天气晴和,只有几丝薄云,明亮的阳光穿过林梢,落在平整的官道上,她一夹马肚,绯华便踢踢踏踏地小跑起来,一路西奔,直到翻过魏州城东的一处小丘才勒住。
举目四望,只见沃野千里,在西南处一小群一小群在移动的东西,就是果儿前阵子去看过的魏博镇牧场。她昂首西望,平原上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是当初来时,曾见过横亘在河东河北间的太行山。
「绯华……再过几天,就能回东都去啦……」虞璇玑拍了拍绯华,低声对它说话。已经几个月不见座师,上次大起胆子送的绯罗,也不见他回应,不要是在东都见到什么名媛名妓,就把函谷关上的事给忘了吧?
叹了口气,虞璇玑掉马回头,往东奔去,她还要再去永济渠边看一看,东都回信说正在调查太府寺,命她再探探经由永济渠北运的物资。她一边策马快跑,却听得背后马蹄声响,只见数匹青马从南追来,很快地越过她,直入魏州城中,魏州是镇府所在,军马往来很常见,因此她并未理会,继续西行。
而七百多里外的东都,差不多同时,几匹朝廷驿马奔入皇城,直入御史台,不一会儿,韦中丞奔出东都御史台。东都御史台在皇城最外面,韦中丞气喘吁吁地沿着右掖门街往北直跑,经过东都十六卫、东宫诸坊、东西朝堂、中书门下外省、诸率府……等官署的聚集地,跑到宫城与皇城衔接的长乐门前就已经快没力了,拼死出了长乐门,再喘着气爬上青石阶,在宫城入口广运门亮出鱼符表示身份,这才冲到中书省里。
他一口气奔到中书令厅外,一出口一连串话地说「下官御史中丞韦求见中书相公!」说完,连靴子都没脱就踩进中书令厅,进去一相,却不见人「人呢?」
「中丞,相公去含嘉仓了。」在东间整理东西的庶仆探出头来。
韦中丞和韦尚书一样个子不高,又一向吃得好,迈着小短腿跑来跑去的样子在旁人看来十分有趣,但是韦中丞眼下已经顾不得形象问题,虽然跑得快要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但是一听到李千里在含嘉仓,连话也懒得说,赶忙又冲出中书省。出了中书省后,韦中丞又往东跑,跑过含元殿外、过门下省,来到宜政门,跟守门的门卒要了一匹马,往北疾驰,这才来到含嘉仓城外。
「这位官人,没事吧?」含嘉门的门卒见他上气不接下气,连忙扶他下马,又回头说「喂!倒碗水来给这位官人!」
「中中中……中书……中书李李李相公……」韦中丞结结巴巴地说。
「啊?找中书相公吗?」门卒问,见韦中丞点头,便说「相公往大理寺去了。」
大理寺就在含嘉门斜对面,走过去不过几丈而已,韦中丞累得简直虚脱,但是又不能不找到李千里,勉力起身喝完水,谢了一声,就又跑进大理寺去。
东都大理寺一间公堂上,是个年轻的评事正在审问犯官,只见李千里站在堂外,默默看着里面动静,他身后跟着大理少卿、大理正、大理评事等一列官员,紧张兮兮地盯着他看,他一回头,瞄见韦中丞死命跟他挤眉弄眼,知道有事,便回头对大理少卿说「你手下这个评事是个人才,回头让他来见我。」
「诺。」大理少卿连忙应了一声,在东都虽然悠游自在地跟洛水里的乌龟没什么两样,但是好歹也从西京那边听过黑心御史台的事,结果黑心御史大头目今天一出现,就一人发了一卷御史台的必备教本《奇案荟萃》,让他们从中挑出案中的问题,还需依据大梁律判后,提出律令应当如何针对这些特殊案情做调整。结果大理寺中,称得上及格的,十中无一,自然是被李千里旁边跟着的郭供奉记了下来,准备好好轰一轰他们。大理少卿自然明白,李千里在大理寺中,只觉得眼下这个判事中的年轻评事是可造之才,事实上,这个年轻人也是大理寺重点培育的官员,本来是不可能放到御史台去的,但是眼下别说一个八品评事,就是把大理正等六品以上官员推出去都没关系,只要这尊大瘟神赶快走就好了!
李千里出了大理寺,把韦中丞招过来「什么事?」
「相公,徐州戍卒在桂林哗变,二月初,两千戍卒由镇将带着,漏夜冲出桂林,江南道沿途州郡不拦、不报,开城让他们通过,眼下已至淮阴,就要渡江,遣人与武宁军崔帅谈判,要他开城放他们进去,还要帮着把此事瞒住。柳监察捎回消息,崔帅得知此事后一查,是戍卒家人串连写家书要戍卒们回来,崔帅大怒,嘴上答应开城,实际上已杀了戍卒家眷,人数在万人以上,柳监察恐河南道生变,已出彭城投往淮南镇府,要他们早做准备,以免被偷袭。柳监察发信是五天前的事,徐州那边现在可能已经跟戍卒打起来了。」
郭供奉在一旁听了,震惊地看着韦尚书,桂林到长江少说也有两三千里,这么长的路程,沿途多少郡县城,全都装死不报,都是些什么心态啊?她很想说话,但是御史台私下尽可以开台主的玩笑,却最忌公私不分,在公事上说废话的笨蛋就等着被台主赶出去,所以她只咬住了嘴唇,静待台主发言。
李千里伸出手,韦中丞赶紧从怀中掏出柳子元的信递上,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淡淡地说「隔了五天,现在急也没用,此处不适合多说,先回中书省。」
※※※
徐州戍卒哗变的军报,传到女皇手上时,距离李千里得信的时间,又过了两日。女皇正在紫兰殿中,照看主父的病,太子亲捧着药碗,让女皇一匙匙送入主父口中,唐安公主虽非主父所出,但是好歹也是名义上的父女,因此虽不像太子那样衣不解带地守着,也是三不五时就入宫来看一看,此时也捧了手巾面巾在旁,等着主父吃了药好替他擦嘴。
又黑又苦的药汁吃了半碗,主父便拧着眉不想再吃,女皇没有说话,只是又舀了一口到他嘴边,太子好声好气地说「阿爹,再吃一口吧……」
「是啊皇父,把药吃完,这才能快些好起来呢……」唐安公主也难得温柔地哄着。
主父虽然已经能认人,但是说不出话来,自风疾粗愈后,他变得很孩子气,太子和公主又劝了几句,他索性转开头,闭上眼睛。女皇手中调羹僵在半空,而太子姐弟二人互看了一眼,公主转头就教训宫人「尚药局有个能喘气的没有?主父的药是让你们煎着玩的吗?撤下去重煎一碗上来!主父要是还吃不下,看我不剥了你们的皮!」
此言一出,主父便睁开了眼睛,看向公主,摇了摇头,公主便笑着说「请将不如激将,女儿就知道皇父心肠好,不忍心下人受苦,皇父也心疼心疼阿母,这匙药都等了好半晌了,皇父就开开金口吧!」
话说到此处,主父才又张开嘴,女皇一匙药喂进去后,接过太子手中药碗,冷漠地说「都退下吧!昭阳昭夜也出去。」
殿外本就下着雨,此时越发大了,公主拉了太子一下,两人快步离去,只留下帐中的女皇夫妻。像是收到什么指示,一众宫人也轻悄地退出,随着门的开合,一线灰白的光透入,带进殿外的湿气,而又迅速地暗了下去。不久,就听见殿外传来筛糠似的沙沙轻响,空气中倏然充满雨的气息,雨中游移不定的光线,让本就幽暗的紫兰殿像是一下子被压进了水底,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阴暗的紫兰殿深处,忽然火光一闪,有人点亮了一盏微弱的油灯,酥油特有的暖香飘散开来。
「你就是这么倔强……」女皇淡淡地说,她走回榻边,主父又转过头去不看她,她也不恼,只是轻轻抚着他灰白的头发「你为什么心里不痛快,朕都明白,但是都这么多年了,朕和他就是现在这样子,偶尔见一面、说几句话,而你永远都是朕的男人,生同寝死同穴,何必这样给彼此难受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