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起源考 下(2/2)
观勒僧正
观勒(平假名表记:かんろく,罗马音:kanraku),百济国的三论宗僧侣,亦通成实宗。推古天皇10年(公元602年)观勒东渡rb将《元嘉历》、《摩登伽经》等天文、历法、地理、佛教典籍传入rb两年后(公元604年),观勒带来的《元嘉历》被作为官历采用。除了带来的典籍,观勒还为rb带来了遁甲方术、阴阳五行等思想,可以说是rb阴阳道的先驱者。他还选拔34名弟子分别授业,其中阳胡玉陈学成历法、大友高聪学成天文遁甲、山背日立学成方术。22年后(公元624年),观勒成为实行僧正僧都制度后的rb的第一任“僧正”,观勒僧正之称也由此而来。
阳胡玉陈
师从观勒僧正,主修历法,在rb被尊为“历道之祖”。
大友高聪
师从观勒僧正,主修相星观天之术,在rb被尊为“天文道之祖”。
山背日立
师从观勒僧正,主修遁甲方术、趋吉避凶之法,在rb被尊为“遁甲方术之祖”。
僧旻
僧旻,百济系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观勒僧正的引荐下出任百济大寺寺司,本来其法名的写法应为“僧日文”,但由于竖向书写造成讹误并被默认下来。推古天皇16年(公元608年)随小野妹子派出的第一回遣隋使至隋,随后在中国待了24年,其间遍学佛学、儒学、阴阳五行、天文、易学诸家。到舒明天皇4年(公元632年),随犬上御田锹派出的第一回遣唐使回国。回国后僧旻被rb朝廷重用,并将易学引入解释天象和祭祀礼制。
阿倍仲麻吕
奈良时代作为留学生随遣唐使来到大唐,并通过努力学习,成功通过科举,成为了朝中高官。他的中文名为晁衡。后世的晴明自称是阿倍仲麻吕(“阿倍”、“”两个姓氏同源,且在日语中同音)的后裔,但史学界对此存疑。
晴明
rb最有名,影响最大的阴阳师。有关晴明生平事迹,在平安时代后期就已在《大镜》、《今昔物语》中被传述;在镰仓时代于《宇治拾遗物语》、《古今着闻集》、《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当中出现。到了江户时代,更有《晴明物语》、《芦屋道满大内鉴》等书记载他的轶闻。另外像是人形净琉璃、歌舞伎、落语等戏曲也经常使用晴明的传奇故事作为题材。时至今日,甚至还有「晴明研究会」。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