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防备宵小鼠辈,吴军撤军(求订阅!)(1/2)
黎明前的江面,朱绩站在楼船甲板上,任寒露打湿战袍。
“将军,前面就是夷陵。”副将指着雾气中隐约的烽燧,“魏军的瞭望塔。”
朱绩冷笑,从怀中掏出一面蜀汉赤旗:“挂起来。”
当旗帜升到半桅时,船舱底部传来沉闷的凿击声——三百死士正在给魏军制式的箭簇涂上吴国徽记。
正午时分,罗宪在城头看着江面两支“敌国”船队。
丁奉的运粮船挂着吴旗,朱绩的战舰却飘着蜀汉赤幡。
更诡异的是,两支舰队竟在江心交换了旗帜。
“开城门!”丁奉在城下高喊,“大汉将军姜维有令,接应盟军!”
罗宪的佩剑突然出鞘三寸——他看清了丁奉战船吃水线下,隐约露出的弩机轮廓。
蜀汉延熙十二年深秋·白帝城外
霜风卷着枯黄的芦苇,在长江两岸呼啸。
江面浊浪翻涌,丁奉的吴军战船如黑云压境,船首撞角上凝结着未化的寒霜。
白帝城的深秋,是浸在霜气里的。
瞿塘峡的江水先瘦了,露出嶙峋的礁石,像老翁的牙床。
白帝山蹲在江边,黄褐色的城墙从山腰爬上去,砖缝里钻出几茎枯草,在风里簌簌地抖。
城楼上的旌旗早褪了颜色,只余一角残红,时而拍打着生锈的戟头,发出“喀啦喀啦“的声响。
卯时三刻,雾气还锁着城门。
几个守卒抱着长矛跺脚,呵出的白气刚离唇就散了。
忽然有马蹄声从水门传来——是送鱼信的驿使。
那匹青骢马湿漉漉的,鬃毛上结着冰珠子,跑过石板街时,铁蹄溅起一串暗绿的苔痕。
永安宫前的银杏树最知情。
满地黄叶中,几个小黄门正扫着,扫帚划过石阶,“沙——沙——沙”,惊起两三只寒鸦。
老宦官倚着褪漆的柱子打盹,忽被落叶扑了满脸,睁眼却见一片金叶子正正落在先帝坐过的石墩上。
永安宫依赤甲山峭壁而建,青灰城垣如龙脊蜿蜒,与白帝城本城以悬空复道相连。
正门称“托孤门”,门钉取“九九之数”,唯最中央一枚空缺——传说刘备临终前亲手拔去,掷于诸葛亮榻前。
永安宫的正殿白帝殿的十二根乌木柱每根都需双人合抱,柱础雕“鱼复吐浪“纹(暗喻公孙述称帝旧事)
殿中的藻井绘“白龙贯日“图,龙睛用关羽所献的荆州陨铁镶嵌。
殿中有御阶七级,每级正中嵌有“汉“字砖,第三级第二块可掀开,内藏刘备佩剑“章武“的断刃。
偏殿乃先主刘备病逝处青砖地缝里沁着永远擦不净的暗红,宫人私语是当年先主咯血所染。
北窗悬青铜风铃,铃舌形如蛇矛尖刺(张飞命人铸造)。
屏风背面刻满密麻小字,乃诸葛亮在先帝托孤当夜连夜所写就的《临终策》的废弃草稿。
宫墙夹道内设“传音甃“,轻叩特定砖石可听到长江水声。
宫中后园假山实为粮仓,山腹内壁刻着《季汉疆域图》
宫中角楼飞檐下悬铁马,其声可盖住密道机关的响动。
所有瓦当皆作“未央“纹,但东北角混有三片“长乐“纹瓦(刘禅继位后暗换)。
宫灯支架实为改装过的青龙偃月刀(赵云收缴的赝品)。
江风转过回廊时,送来隐约的捣衣声。
浣衣妇人蹲在礁石上,木杵一起一落,水花便混着汗珠跌进江里。
对岸赤甲山的枫林红得发暗,倒映在江水中,被波浪扯成丝丝缕缕的血色绸缎。
日头偏西时,雾气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